(法学院 梁颖 报道摄影)法学院8名“三下乡”实践队员深入台江施洞,沉浸式体验苗族银饰制作技艺,感受非遗文化魅力。

在台江施洞的苗族银饰工坊,非遗传承人吴国武悉心指导学生从银料熔铸开始学习,使其逐步掌握锤揲、錾刻、花丝等基础工艺。吴国武通过现场示范与耐心讲解,将苗族银饰制作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和传统技艺倾囊相授。同学们全神贯注,亲手制作出简易银饰,深刻体会到每一件精美银饰背后的匠心与坚守。

在实践过程中,同学们还与吴国武展开深入交流,了解到苗族银饰不仅是精美的装饰品,更是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,其纹样图案承载着民族迁徙、图腾崇拜等丰富内涵。同时,同学们也发挥专业优势,为吴国武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,就银饰品牌打造、非遗技艺传承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,助力非遗文化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

法学院学子将专业知识与非遗传承实践相结合,既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,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。